“状元家山”系著名的南宋古墓,在兴国几乎是尽人皆知。墓主人为潘氏大祖从源公,墓地位于兴国(古时为万安县)均村乡横柏村五里隘附近的狮子潭畔(又名渔翁撒网形)山坡上。从源公之子潘仝,于南宋淳佑年间状元及弟,初任广东观察御史,后迁秘书阁大学士。从源公亦因之追授诰封一品资政大夫。“状元家山”由此得名。从源公生仝、仑两子。仝公留在江西,仑公迁至浙江。仝公再生九子,分叶散叶,迁徙各地。八百年来,儿孙生息蕃衍,遍及赣、闽、粤、桂、川、浙大半个中国,远至港、台及南洋诸岛。其中,公之曾孙潘任,南宋未年出任兵部尚书,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朝为官,合力率部抗元,兵败后,任公隐居寻乌项山。而今,赣南、闽西、粤北、粤中一带潘氏族人,绝大多数均为从源公——仝公——任公后裔。是故,“状元家山”乃是潘氏仝公九房共有之祖坟。据不完全统计,其后裔约有30余万之众。
“状元家山”不仅历史悠久,更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积淀。相传,潘从源,字智河,早年为吉州教谕,熟读诗书,尤精于堪舆之术。履任期间,踏堪山川形胜,寻龙觅穴,至五里隘狮子潭畔的狮形山上,登高远眺,但见左右两边,琴罗凉伞,旌旗熠熠;远处笔架、石印、赫然在目;近处,红、白两条不同颜色的河水在山下汇合,朱水环绕,淙淙作响,恰似仪仗出巡,鸣锣开道,认定此处为风水宝地,必将福佑后人。于是,心生一计,化妆成牛贩子,路过狮子潭畔时,饥肠辘辘的牛群贪吃田中嫩绿的禾苗,遂与当地士人发生冲突。从源公为泽披子孙后代,奋起抗争,不幸身亡。人命关天,当地士人慌了手脚,只得与潘姓协商私了,允应于五里隘选取一块地方,将死者就地安葬。从源公不惜以身家性命,换取了狮子潭畔的风水宝地。上苍不负苦心人,其子潘仝果于淳佑年间鳌头独占,金榜夺魁,从源公墓地经皇封诰命恩准,名正言顺称之为“状元家山”。这一传说故事,孰真孰假,己无从考证。但在民间广为流传。故当地人又将“状元家山”称之为“牛岗地”。
“状元家山”墓地座落在五里隘半山坡上,辛山乙向辛酉分金,是典型的客家风水代表作。墓地建于风雨飘摇、民不聊生的南宋末年,故谈不上奢华,规模也不算宏大,但极具客家地域特色,墓地隆起成龟背型,由整块天然青石构成,十分坚固,虽历经八百余年风雨沧桑,但墓地外表基本完好无损。。墓地前,有四支高大的华表,巍然耸立,昭示着墓主人显赫的身世地位(可惜文革时期遭毁,2005年重修时重立华表)。坟山四周以分水埂为界,立有界碑,一条驿道,乘山势蜿蜒而上,直通墓地。
据潘氏谱载:此墓曾于道光四年七月初六及公元2005年进行过两次修复,但朝向、方位、墓地外表及内室结构均未作改变,仅将部分风化碑石、地门堂条石加以更换。数百年来,“状元家山”与毗邻约百余米处的五里隘古寺院连成一片,交相辉映,成为兴国、万安一带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。一年四季,旅游踏青、慕名前去观摩墓地者,络绎不绝。万安县志对此早在记载,解放后新编的《中国文物地图册——江西分册》也将其收录其中,足见其具有很高的人文、历史价值。